广州体育学院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申报表
  • 教学队伍
    • 课程负责人介绍
    • 教学队伍概况
    • 主讲教师
  • 教学内容
    • 历史沿革
    • 课程介绍
    •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 考核内容与方法
  • 教学条件
    • 教材及相关材料建设
    • 体能训练条件
    • 网络教学条件
  • 教学方法
    • 教学设计思路
    • 教学方法
    • 信息技术
  • 教学效果
    • 学生评价
    • 教师评价
  • 课程特色
    • 本课程主要特色
    • 学校政策
    • 建设计划
  • 课程录像
  • 实践教学
    • 实践教学
  • 科研与学术交流
    • 科研活动
    • 学术交流
  • 课程网站
    • 课程简介
    • 教学大纲
    • 授课教案
    • 教学课件
  • 经典案例
    • 体能教学资源
    • 体能教学成果
    • 专项体能训练
  • 师生互动

课程网站

  • 课程简介
  • 教学大纲
  • 授课教案
  • 教学课件

教学大纲

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网站 >> 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学》课程简介

开课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

课程性质

专业主干课

学    时

32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学    分

2

课程主要学习内容:

体能训练概述。体能训练的内容与价值。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训练。力量素质训练理论与方法。速度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耐力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灵敏与柔韧素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各项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运动素质的转移。

教材:教    材:《体能训练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参考书目(1)《学校体能教程》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武汉体育学院出版1991年

(3)《现代力量训练》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版

考核办法:

课程作业论文(70%)   课堂平时成绩(30%)

广州体育学院《体能训练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体能训练学》课程是研究和揭示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理论学科。主要介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价值、内容、原则与发展运动员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和灵敏素质的基本理论及其训练方法。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可以认识与理解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掌握国内外不同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成功经验,并了解体能训练的组织与实施的基本规律,同时,还可以提高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分析与解决体能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为各专项技战术服务, 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运动成绩。

《体能训练学》是运动训练专业专业主干课。32学时,2个学分,理论16学时。实践16学时。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要求掌握体能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了解体能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去分析与解决体能训练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思想与编写原则

本大纲依据2007年《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课程方案》而编写。

本教学大纲以以邓小平理论、党的教育方针、高等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来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为指导,以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体育专门人才为目标。本大纲的编写体现了如下原则:

  1、思想性原则:本大纲的编写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2、科学性原则: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科学整合,充分挖掘课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所具有的功能。

  3、系统性原则:在课程内容安排与选择上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点,本大纲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摆在了重要位置,在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安排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性原则。

(四)教学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

《体能训练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时数分配           总学时:32

序

 

号

 

教  学  内  容

教学形式与时数安排

  备

 

  注

 

总学时数

理论

实践

1

绪论   体能训练的基本问题

2

2

 

 

 

2

体能训练的生理生化特点

2

2

 

 

 

3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训练理论

2

2

 

 

 

4

力量素质训练理论

2

2

 

 

 

5

速度素质训练理论

2

2

 

 

 

6

耐力素质训练理论

2

2

 

 

 

7

柔韧素质与灵敏素质训练

2

2

 

 

 

8

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

2

2

 

 

 

9

力量训练方法

2

 

2

 

 

10

速度训练方法

2

 

2

 

 

11

耐力训练方法

2

 

2

 

 

12

柔韧素质训练方法

2

 

2

 

 

13

灵敏素质训练方法

2

 

2

 

 

14

弹跳素质训练方法

2

 

2

 

 

15

各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

2

 

2

 

 

16

机      动

2

 

2

 

 

总      计

32

16

16

 

 

(五)考核内容与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依据

    本大纲考核的依据是本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2、考核内容

   (1)平时成绩30%

    由教师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学生的出勤及在课堂教中的表现进行评分,采用百分制。

   (2)课程作业论文70%

   学生根据体能训练课程所学内容结合自己专项写出体能训练课程作业论文。教师根据课程论文的质量进行百分制评分。

3、考核方式

撰写课程作业论文(70%)+课堂平时成绩(30%)

4、考分成绩的计算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课程作业论文(70%)、课堂平时成绩(30%)。均采用百分制。

计算成绩的方法如下:

课程的总成绩=平时成绩×30%+课程论文×70%

总评成绩达到60分为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的2学分。

二、教学内容

(一)体能训练概述:绪论   

    理论讲授1学时

    基本概念;

建立体能训练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体能训练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问题

    理论讲授1学时

体能训练的内容与价值;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三)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训练

    理论讲授2学时

身体形态的概念及其意义

各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与要求

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四)力量素质训练理论

    理论讲授2学时 

力量素质概述

力量训练的理论

力量训练效果的评价;

(五)速度素质训练理论

    理论讲授2学时 

速度训练概述;

速度训练的理论;

速度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设计;

速度训练效果的评价;

(六)耐力素质训练理论

    理论讲授2学时 

耐力训练概述;

耐力训练的理论;

耐力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设计;

力耐训练效果的评价;

(七)灵敏与柔韧素质训练

    理论讲授1学时  实践课1学时

柔韧与灵敏训练概述;

柔韧与灵敏训练理论;

柔韧与灵敏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设计;

柔韧与灵敏训练效果的评价;

(八)各项群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理论讲授2学时 

1、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特点;

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

2、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特点;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

3、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表现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特点;

表现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

4、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

技能主导类对抗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特点;

技能主导类对抗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

(九)力量训练方法

实践授课2学时 

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设计与训练方法

一般力量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十)速度训练方法

实践授课2学时 

速度训练手段的选择、设计与训练方法

一般速度训练与专项速度训练方法

(十一)耐力训练方法

实践授课2学时 

耐力训练手段的选择、设计与训练方法

一般耐力训练与专项耐力训练方法

 

(十二)灵敏训练方法

实践授课2学时 

灵敏训练手段的选择、设计与训练方法

一般灵敏训练与专项灵敏训练方法

(十三)柔韧训练方法

实践授课2学时 

柔韧训练手段的选择、设计与训练方法

一般柔韧训练与专项柔韧训练方法

(十四)弹跳训练方法

实践授课2学时 

弹跳训练手段的选择、设计与训练方法

一般弹跳训练与专项弹跳训练方法

(十五)各项群体能训练方法

实践授课2学时 

1、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

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设计

2、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设计;

3、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

表现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设计;

4、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

技能主导类对抗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的选择与设计;

(十六)机动  2学时

 

解答课程作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体能训练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执行本大纲的要求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教学。

 (二)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性教学,组织学生收集、整理体能训练的方法、手段。

 (三)在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主体地位。

 (四)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

(1)《体能训练学》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版

(2)《学校体能教程》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武汉体育学院出版1991年

(4)《现代力量训练》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版

Copyright © 2018 广州体育学院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力洋网络